當前位置:科德角國際生物醫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術文章>>內毒素的研究發展歷程
大約于100年前(1892~1895年),德國Robert Koch的學生Richard Pfeiffer在研究霍亂弧菌感染的發病機理時,發現該菌可產生兩種具有不同性質的毒性物質,一種為由活菌合成并釋放出來,對熱敏感的蛋白質成分即外毒素(exotoxin),另一種為對熱抵抗,并且只有當細菌崩解后才能釋放出來的非蛋白質成分,他將后一種毒性物質稱為內毒素(endotoxin)。
緊接著,意大利的Engenio Centanni通過自溶的方法從各種革蘭氏陰性桿菌中提取到了類似的毒性物質,他稱其為致熱毒素(pyrotoxina),因為這類物質在表達毒性的同時始終亦表達顯著的發熱反應活性。
同時期,德國的Hans Buchner證實從多種細菌提取得到的內毒素物質除引起發熱外,可引起白細胞數目的改變,并可顯著增強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從而Buchner開創了“非特異性療法"或“發熱療法"。
紐約的外科醫師William B. Coley將加熱殺死的靈桿菌和化膿性鏈球菌上清濾液應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特別是肉瘤)的治療,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他將其應用的細菌上清液稱為Coley氏毒素。繼后,Murray J. Shear證實Coley氏毒素中發揮抗腫瘤作用的物質為內毒素。
但是,內毒素化學本質的闡明是到了50年代后才開始的。德國的Otto westphal和Otto Liederitz首先介紹了提取高純度內毒素的方法一一酚水法,使得內毒素的化學和結構分析成為可能,從而開創了內毒素化學和內毒素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