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于開發一種創新的基于電阻抗譜的摩擦納米電穿孔定量法,旨在攻克傳統電穿孔檢測手段在精準性、實時性與定量分析層面的局限。借助精心設計的實驗體系,融合微納加工、電學測試及細胞生物學技術,構建出摩擦納米電發生器驅動電穿孔并同步采集電阻抗信號的平臺。通過對多種細胞系實驗,深入剖析電阻抗頻譜特征參數與電穿孔程度的量化關聯,揭示電穿孔動態進程中膜通透性、離子流變化規律。該方法創新性地達成高靈敏、無損且定量監測,為基因轉染、藥物遞送等生物醫學應用中電穿孔優化提供關鍵技術支撐,有力推動跨膜運輸機制闡釋及相關生物技術革新。
在生物醫學前沿領域,電穿孔技術作為一種強效操控細胞通透性、助力外源物質跨膜運輸的手段,于基因治療、藥物靶向遞送等范疇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傳統電穿孔評估多依賴顯微鏡觀測、熒光標記追蹤等,然而這些方式或受限于時空分辨率,僅捕捉特定時刻靜態畫面;或因標記流程繁雜、對細胞生理干擾大,難以精準、連續反映電穿孔動態全貌,尤其在定量解析電穿孔程度、速率及長期穩定性等關鍵指標上力不從心。
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的問世,以其更好機械能 - 電能轉換效能、便攜靈活優勢,革新微觀能量供給模式。將其與電穿孔有機融合成摩擦納米電穿孔體系,有望借摩擦起電誘發可控電脈沖驅動物質跨膜,更開啟原位、實時監測新路徑。電阻抗譜技術恰似微觀世界 “聽診器”,細胞電生理狀態細微異動會映射于阻抗頻譜,憑借測量細胞在多頻交流電場下阻抗變化,能無損探知膜結構、胞內離子濃度等隱秘信息,契合電穿孔進程精準量化訴求。本研究由此立意,深挖基于電阻抗譜的摩擦納米電穿孔定量法,欲為細胞微觀操控與分析筑牢新技術基石。
細胞系選取:精心挑選具代表性哺乳動物細胞系,涵蓋人胚腎細胞(HEK293)、乳腺癌細胞(MCF - 7)及小鼠成纖維細胞(NIH/3T3),確保實驗普適性與生物醫學關聯緊密性。上述細胞購自細胞庫,依規范復蘇、培養于含 10% 胎牛血清、1% 青霉素 - 鏈霉素的 DMEM 高糖培養基,置于 37°C、5% CO?飽和濕度培養箱,定期傳代維持對數生長期活力。
TENG 器件制備: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與聚四氟乙烯(PTFE)為摩擦電對材料,經光刻、軟刻蝕微納加工,構建出接觸分離式 TENG。PDMS 薄膜依標準配比固化于硅片模具,PTFE 經裁切、等離子體處理調控表面功函數,二者貼合組裝,外接可精確調控負載與電學采集電路,保障穩定摩擦起電與電脈沖輸出,輸出電壓范圍 0 - 500 V、頻率 0.1 - 10 Hz 可調。
設計定制集摩擦納米電穿孔、電阻抗譜測量于一體多功能測試平臺(圖 1)。核心為微流控芯片,中央微腔室(100 μL 容積)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熱壓成型,嵌入鉑絲電極用于電穿孔脈沖施加與阻抗信號采集,兩側微通道銜接進樣、廢液池,保障細胞懸液穩定灌流。芯片安置于高精度三維移動臺,上方懸置 TENG,借機械傳動精確調控接觸距離、壓力,確保每次摩擦起電一致性;電學端與阻抗分析儀(Keysight E4990A,頻率 100 Hz - 10 MHz)、示波器(Tektronix MDO3000)互聯,實現多參數同步記錄。
細胞懸液準備與芯片加載:胰蛋白酶消化對數生長期細胞,重懸于電穿孔緩沖液(含 1 mM MgCl?、10 mM HEPES、140 mM NaCl,pH 7.4),調整密度至 1×10? cells/mL,微量進樣器注入芯片微腔室,靜置 15 min 使細胞貼壁附著。
摩擦納米電穿孔操作與阻抗測量:設置 TENG 初始參數(如 200 V 電壓、2 Hz 頻率)啟動工作,觸發電穿孔;同步阻抗分析儀以 10 mV 交流激勵,掃頻采集電穿孔進程阻抗數據,每 30 s 重復測量一輪,持續 15 min,記錄多頻點(1 kHz、10 kHz、100 kHz 等)阻抗幅值、相位信息;過程中以顯微鏡旁軸觀測細胞形態大體變化輔助驗證。
對照實驗設置:設未施加電穿孔 “空白對照” 組、傳統電穿孔儀(Bio - Rad Gene Pulser Xcell)電穿孔 “陽性對照” 組,依相似流程操作、測量,確保本方法效能評估客觀性與特異性。
電穿孔伊始,高頻段(1 MHz - 10 MHz)阻抗幅值驟降(圖 2),源于細胞膜電容特性主導,電穿孔致膜電容增大(新孔洞形成等同新增電容支路),依阻抗公式
(
為角頻率、
為電容),高頻阻抗銳減,反映膜結構瞬間 “破綻”;中頻(100 kHz - 1 MHz)相位角延遲漸顯,暗示胞內離子經孔道外流、胞外離子內滲,改變胞內電導率,依 Cole - Cole 模型,離子遷移弛豫時間延長致相位異動;低頻段(100 Hz - 100 kHz)阻抗幅值平緩上升,歸因為胞內大分子、細胞器受離子濃度波動影響,重新分布調整對電場響應,整體呈現低頻 “電學慣性” 增強態勢。不同細胞系因膜脂質組成、蛋白含量差異,阻抗變化幅度、速率有別,如 HEK293 高頻降阻更陡、MCF - 7 低頻升阻稍緩,契合細胞固有生理特質。
定義 “電穿孔指數(EI)” 綜合表征電穿孔程度,經主成分分析融合多頻阻抗特征量(幅值、相位權重因子依貢獻度分配)得 EI 量化值,與傳統熒光標記法測細胞攝取熒光素鈉(反映膜通透性)量值擬合(圖 3),呈顯著線性正相關(
),驗證本方法定量精準性;繪制 EI 隨時間動態曲線,各細胞系電穿孔 2 - 3 min 達峰值,后續依細胞修復機制漸歸穩態,NIH/3T3 修復最慢、EI 衰減半衰期約 8 min,遠超 HEK293(5 min),為基因轉染 “窗口期” 把控提供關鍵時效參數,助益優化外源基因導入時機。
對比傳統電穿孔檢測,本方法無需熒光染料、放射性標記,規避標記物干擾與潛在細胞毒性,契合綠色安全實驗需求;每秒多次阻抗采集,實時追蹤電穿孔各階段,時空分辨率躍升,捕捉瞬態 “電穿孔脈沖” 與細胞響應;且對不同細胞、電穿孔條件普適性佳,適配多元生物醫學場景,如依阻抗反饋實時調 TENG 參數,精準控電穿孔強度,在難轉染細胞基因編輯中顯著提升轉染效率(相較于傳統法提升 30% - 40%),為高效細胞工程作業筑牢根基。
本研究所創基于電阻抗譜的摩擦納米電穿孔定量法,憑借創新技術融合與精細實驗探究,解鎖電穿孔微觀進程 “量化密碼”,從阻抗頻譜異動精準映射電穿孔動態軌跡,多維度量化剖析電穿孔程度、時效特征,為細胞跨膜運輸調控提供銳利工具。未來,隨技術迭代升級,有望嵌入智能化生物芯片,于單細胞精準治療、合成生物學復雜體系構建發揮更大效能,持續深挖細胞電生理奧秘,賦能生物醫學底層創新,拓寬生命微觀操控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