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瑞典huang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里克•白茲格(Eric Betzig)、斯蒂芬•黑爾(Stefan W. Hell)和威廉•莫爾納(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獲獎理由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光學顯微技術無法突破一條極限:它永遠不可能獲得比所用光的半波長更高的分辨率,這被稱為“阿貝衍射極限”。然而,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使用熒光分子,巧妙地繞開了這一極限。他們突破性的工作將光學顯微技術帶到了納米尺度。
成果解析
埃里克•白茲格、斯蒂芬•黑爾和威廉•莫爾納由于超越了0.2微米這個極限而被授予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于他們的貢獻,現在通過光學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到納米世界。
此次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項不同的工作。其中一項是斯蒂芬•黑爾在2000年開發的STED顯微鏡技術。這項技術同時使用兩束激光,其中一束激發熒光分子發光,另外一束將除了一個納米尺寸之外的熒光全部猝滅掉。這樣,通過一個納米一個納米地掃描樣品,我們可以獲得分辨率高于阿貝衍射極限的圖像。
另一項工作來自于埃里克•白茲格和威廉•莫爾納,他們各自獨立地建立了單分子顯微鏡(single molecule microscopy)的基礎。這項成果可以將單個分子的熒光打開或者關掉??茖W家們對同一區域反復成像,每次只允許幾個分散的分子發光。將這些圖像疊加就獲得了分辨率達到納米尺 度的圖像。在2006年,埃里克•白茲格shou次使用了這種方法。
獲獎者簡介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們利用熒光分子為細小的物體“標記”,讓它們在顯微鏡下變得五彩繽紛,輪廓清晰,使科學家能在顯微鏡下一瞥納米級別的微小世界。
今天,納米顯微技術已經在全球被廣泛使用,并且不斷在為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科學家的發現在真正意義上擴大了科學家們的視野,從此以后,科學家們就能在顯微鏡下看到生物細胞內納米級別的粒子運動的情況。他們可以看到微小的粒子是如何在神經細胞之間形成突觸的,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帕金森癥、阿茨海默癥等等疾病的萌發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微小蛋白質粒子,還能跟蹤胚胎分裂時單個蛋白質分子的運動軌跡。
參加問卷調研,領取精美小禮品!
8月底活動截止
屆時答題滿分的小伙伴會收到我們的小禮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