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砝碼計量的記載和緣由
2023.12.21
砝碼是屬于計量設備的一種,下面我們說說計量的歷史追溯
從遠古刀耕火種到現代信息,歷史進程的每一步,都刻下了計量的腳印。
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在氏族社會便有了計量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依靠自身的手、腳、眼等器官來判斷事物的長短、大小及事物間的距離。因而有了“布手知尺”、“掬手成升”、“舉足為跬”之說。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原始的計時器“土圭”。《春官 典瑞》中也提到了“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公元前344年,商鞅任大良造時頒發標準量器——方升,成為中國度量衡史中的標志性器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度量衡,建立了嚴格的檢定制度。
基于我國文化的持續性與融合性,古典音樂與文學都與計量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代有一種名為黃鐘的樂器,也被稱為黃鐘律管,其音調高低與自身長度有關,一般由規定標準長度。
在江西省博物館曾展覽出兩件玉質黃管,這兩根玉管不僅能演奏美妙的音樂,而且還是二千多年前漢代法定的計量基準器具。音樂與度量衡是兩個領域,怎么能聯系到一起呢?
原來,古代把樂律定為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五聲之中還包含十二律。古人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個不同的音高,簡稱十二律。為黃鐘,律管九寸長,在漢代的尺度中,以黃鐘律管的九寸長度,作為法定律尺。不僅如此,還以黃鐘律管為準,建立了一套統一的長度體系、量器體系和權衡體系。
以上詩句中,計量單位的妙用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巧妙的為詩句增色不少。科舉取士時,詩賦**是采用度量衡內容命題,劉禹錫的《平權衡賦》就以優雅的駢體賦文,闡述了度量衡的文化價值。
北宋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設計出記錄時間的水鐘。這類通過測量流體在特定方式下流動所需的時間來表示固定的時間間隔距今**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使我國古代計時制日趨完善。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時鐘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于是石英鐘應運而生,通過石英鐘內部穩定的石英振蕩器來計時。而伴隨著科技發展的要求,以及人類對精密測量的執著追求,石英鐘逐漸不能滿足要求,逐漸被精度高于它的鐘所代替,例如原子鐘。原子鐘的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才誤差1秒,可以說是準確了。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