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超積累植物的根能顯著改變土壤pH值,從而改變根際鉻(Cr)的有效性。目前對于鉻超積累植物李氏禾根際pH的動態變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平面光極技術(PO)研究了不同Cr暴露條件下李氏禾根際pH的空間動態變化,以及不同鉻濃度對土壤生物量、生理參數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李氏禾根際pH具有高度的異質性,且與根的形狀密切相關。每個實驗組的土壤酸化均顯著,對照組、Cr50和Cr100組的平均pH值分別降低了0.26、0.27和0.35 pH單位。在一定濃度(50 mg kg-1)下,Cr顯著提高了李氏禾的株高和生物量(p < 0.05)。葉片中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葉綠素濃度隨Cr濃度的增加而升高。根際酸性磷酸酶、脲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均高于周邊土壤。該研究結果為闡明Cr的超積累機制和提高植物修復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氏禾根際培養體系示意圖(a)和平面光極實驗裝置示意圖(b)。如圖所示,該設備是一個小型便攜式平面光極檢測儀,由一個帶有兩個發光二極管(1250萬像素)的CCD相機,一個可調焦距鏡頭和一個460nm長的濾鏡組成。相機通過計算機軟件控制拍照。待測根箱被放置在攝像機前40厘米的距離,每天19點進行pH拍照成像,連續15天。整個成像過程都是在暗室中進行,盡量減少來自其他光源的干擾。在進行圖像分析之前,制作一組pH熒光膜的標準曲線,用磷酸一鉀和硼砂溶液(NaB4O7 0.10 H2O)制備pH值分別為6.0、6.4、6.4、6.8、7.2、7.6和8.0的水溶液,分別將膜放在上述溶液中拍照成像。采用玻爾茲曼方程對pH值進行擬合,確定標準曲線。樣品的熒光圖像根據標線換算成實際pH值。
不同鉻處理下李氏禾根系pH值的空間變化。紅色框表示pH敏感熒光膜的成像區域。
在李氏禾根區周圍1.5 cm的范圍內設對照組(a)、50 mg kg-1鉻處理組和100mg kg-1的鉻處理組(c)的pH值空間分布的時間序列圖(左圖)和散點圖(右圖)。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