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青椒、太空蕃茄、太空玉米……當越來越多“太空食品”走上百姓的餐桌時,人們對航天育種與“太空食品”仍然存在著一些誤解。中國農業*作物科學研究所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錄祥,就常見的幾種誤區作了解釋。
誤解一:種子上天轉一圈,就叫“太空種子”
“現在有很多不法商人打假廣告,說他們的種子‘曾搭載某某衛星上天’,向農民高價出售。”劉錄祥說,“其實,種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升級’的*步罷了,真正繁復的工作,是隨后進行的地面培育、篩選和驗證。”
搭載回來的種子至少要經過三四代的篩選,然后到多個省份的試驗點去試種。試種成功,還要拿到品種審定委員會去審定。“品種委員會還要試種3年,如果3年的表現都超過對照品種,才能夠得到審定證書。”劉錄祥說,這時,種子才能叫“太空種子”,才能合法地推向市場。
“從搭載種子‘晉級’到‘太空種子’,至少要經過4—6年的周期。”劉錄祥說。
誤解二:太空食品都是“大塊頭”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盤大,豆角幾尺長……特色“太空菜”的廣泛宣傳,讓好多人誤以為太空食品都是“大塊頭”。
“種子搭載后產生的變異是各種各樣的,選擇面非常廣。”劉錄祥說。
以小麥種子為例,搭載后的植株有的高桿,有的矮桿,穗子有大有小,生育期有的提前,有的推后。“至于選出什么樣的、淘汰什么樣的,主動權在我們自己手里。”劉錄祥舉例說,“太空五號”弱筋小麥適合做糕點,“太空六號”則是強筋小麥,適合做面條餃子。選擇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
再比如,茄子皮對治療冠心病有幫助,科學家就專門挑選搭載后“變”小的茄子,這樣,單位產茄子皮的量就增多了。
誤解三:太空食品不安全
“基因突變”“變異”“人工誘變”……這些航天育種的術語聽起來有些“恐怖”,讓個別消費者擔心太空食品的安全性問題。
“太空食品安全,人們盡可以放心食用。”劉錄祥說。
航天育種的原理,是把植物種子用衛星搭載上天,在宇宙輻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溫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變異,返回地面后再經過專門的培育和篩選,形成有明顯優勢的新品種。
“在自然界里,自然環境的變遷也會引起生物發生相應的突變,以適應新的環境。”劉錄祥說,“航天育種只是加快了生物的這種變異過程。”
有人擔心“宇宙粒子輻射”的安全性。劉錄祥說:“人們用高劑量的核輻照為面包、大米、方便面、脫水蔬菜等消毒,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食用,航天育種所接受的輻照強度僅為前者的百萬分之一,而且要經過數代的培育篩選后才開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擔心。”
誤解四:太空食品一定是“綠色食品”
“盡管太空環境無菌、無污染,但并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綠色食品。”劉錄祥說。
太空食品是經過航天育種所培育出的。而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污染的條件下,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中培植加工的食品。
“太空種子在地面的培育階段一樣可能施化肥,所以,是不是綠色食品,還要看是否有相關部門頒發的‘綠色食品’標志。”劉錄祥說。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