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污染農產品與食品最常見的真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黃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和特曲霉(又叫“集蜂曲霉”,Aspergillusnomius)等產毒真菌侵染寄主后產生的一類有毒次生代謝產物。在花生、玉米、大米、堅果、棉籽、乳制品等110余種農產品及食品中均有檢出,其中以花生和玉米等糧油產品污染最為嚴重。黃曲霉毒素分子結構穩定,耐高溫(熔點為237℃~299℃),一般的烹調加工溫度下很難被破壞。
二、黃曲霉毒素毒性、致癌性與危害
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的毒性*的一類真菌毒素,具有急、慢性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變。黃曲霉毒素危害的主要靶標是肝臟,屬肝毒素,對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毒性大小因黃曲霉毒素種類或結構不同存在較大差異。黃曲霉毒素毒性大小排列順序為:AFB1>AFM1>AFG1>AFB2>AFM2>AFG2。實驗結果表明: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為青化鉀的10倍,批霜的68倍,致癌力是六六六的10000倍。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將黃曲霉毒素B1列為I類致癌物。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食用被黃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品與肝癌發生之間存在相關性,國外研究報道,黃曲霉毒素引發肝癌的比例占世界肝癌28.2%。此外,黃曲霉毒素B1的致癌性存在個體差異,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黃曲霉毒素的致癌能力可顯著增強。1997年食品添加劑與污染物聯合專家委員會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和黃曲霉毒素存在協同效應,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可使黃曲霉毒素B1的致癌能力增加近30倍。另外,丙型肝炎攜帶者、酗酒和吸煙者膳食攝入黃曲霉毒素后,致癌風險也較常人高。
雖然黃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癌性很強,但發生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事件并不多見,這是因為一般農產品與食品中黃曲霉毒素含量很低,只有攝入含有高濃度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霉變食品才會發生急性中毒。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推算,人類急性中毒半數致死劑量約為5mg/kg。因此,正常膳食情況下發生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情況的幾率極小,多見于持續性低濃度攝入而造成慢性中毒情況。
霍爾德黃曲霉毒素快速測試儀能夠快速定量檢測玉米、小麥、大米、大麥、小米和燕麥等谷物、飼料、面粉、食用油、調味品中黃曲霉毒素B1,適用于糧庫收糧檢測、糧油監測中心、糧油飼料生產加工、食品加工貿易、畜禽養殖戶自查、工商質監部門用于市場快速篩查等。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