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呼吸道進入、消化道食入、皮膚或粘膜侵入。
放射性物質主要經消化道進入人體,而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的較小。而在核試驗和核工業泄漏事故時,放射性物質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這三條途徑均可進入人體而造成危害[1] 。
(1)呼吸道吸入
從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質的吸收程度與其氣態物質的性質和狀態有關。難溶性氣溶膠吸收較慢,可溶性較快;氣溶膠粒徑越大,在肺部的沉積越少。氣溶膠被肺泡膜吸收后,可直接進入血液流向全身。
(2)消化道食入
消化道食入是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放射性物質既能被人體直接攝入,也能通過生物體,經食物鏈途徑進入體內。
(3)皮膚或粘膜侵入
皮膚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能力波動范圍較大,一般在 1%~1.2%左右,經由皮膚侵入的放射性污染物, 能隨血液直接輸送到全身。由傷口進入的放射性物質吸收率較高。
無論以哪種途徑,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后,都會選擇性地定位在某個或某幾個器官或組織內,叫做“選
擇性分布”。其中,被定位的器官稱為“緊要器官”,將受到某種放射性的較多照射,損傷的可能性較大,如
氡會導致肺癌等。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的分布與其理化性質、進入人體的途徑以及機體的生理狀態有關。但也有些放射性在體內的分布無特異性,廣泛分布于各組織、器官中,叫做“全身均勻分布”, 如有營養類似物的核素進入人體后,將參與機體的代謝過程而遍布全身。[3]
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后,要經歷物理、物理化學、化學和生物學四個輻射作用的不同階段。當人體吸收輻射能之后,先在分子水平發生變化,引起分子的電離和激發,尤其是大分子的損傷。有的發生在瞬間,有的需經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的放大過程才能顯示所致組織器官的可見損傷,因此時間較久,甚至延遲若干年后才表現出來。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