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鼻類的主干類群象型類中,發育有一對巨大的上門齒(象牙)成為這一類群的鮮明特征。這一結構通常作為個體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爭奪交配權的武器。沒有象牙的長鼻類通常只存在于漸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類群中,如恐象僅發育一對鉤狀的下門齒而上門齒*缺失。在象型類演化的早期,出現了一類稱為鏟齒象科(Amebelodontidae)的類群,其下頜和下門齒特別伸長、增寬,形成鐵鏟狀的結構,這種奇特的演化方向一直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關于鏟形下頜在鏟齒象科功能形態方面的意義,歷年來出現了很多的假設和研究。
zui近,*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鄧濤、葉捷以及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合作者同共研究了發現于寧夏同心中中新世丁家二溝地點的一類保存精美的鏟齒象科化石集群,并于zui近在刊物《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上在線發表。這一化石集群以11個不同性別和年齡的相當完整的個體為代表,具有鐵鏟狀的下頜和下門齒,無疑屬于鏟齒象科,然而其象牙不論在任何性別和年齡段均缺失,這一特征在象型類中為發現,有如恐象與鏟齒象的奇怪組合。這一新的類群被命名為趙氏隱齒象新屬新種(Aphanobelodon zhaoi gen. et sp. nov.)。屬名“隱齒象”表示其象牙缺失這一主要特征;而種名則獻給化石群的發現者趙榮。
隱齒象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其揭示了象型類在其早期演化過程中的形態學和生態學的多樣化的分異。分支系統的研究和檢驗證明,隱齒象在系統演化上是作為鏟齒象屬(Platybelodon)的姐妹群存在,然而其下門齒的內部結構與鏟齒象屬迥異,而與鏟齒象科的另一類原互棱齒象屬(Protanancus)相似,這樣,下門齒的結構相同不再成為區分鏟齒象科內部成員的標準,而是一種受選擇壓影響下的平行演化現象。微痕分析和力學分析的研究則證明,在鏟齒象科中,以隱齒象和鏟齒象為代表的這一類群特化為以嫩葉為食,寬鏟形的下頜主要用于切斷嫩枝和嫩葉;而以原互棱齒象為代表的另一類群則具有更廣泛的食性,窄鏟形的下頜可以用于挖掘地面下淺層的植物,而象牙在食物采集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鏟齒象科內部的系統分異也代表了生態學上的分化。
隱齒象中的雄性也缺失上門齒,這暗示出雄性之間的爭斗可能不是很激烈。因此,隱齒象的社會結構很可能與其它象類不同。或許在隱齒象中,雄性與雌性組成一個穩定的繁殖群體,它們共同撫育未成年的后代。這與現生象類中雌性結成大規模群體撫育后代的母系社會有天壤之別。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基礎研究計劃、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基礎性工作專項的資助。
圖1:隱齒象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王世騏供圖)
圖2:隱齒象生存環境復原圖(陳瑜繪)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