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一天處理25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生產廠家各種污水處理設備*,產品有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氣浮機、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裝置、玻璃鋼設備、機械格柵、一體化泵站等。
5噸/天的一體化設備現貨銷售,只需20000元。
1-3立方/小時的氣浮機現貨銷售,只需25000元。
HB-100的二氧化氯發生器等消毒設備現貨,只需2500元。
更多產品優惠,來電詳細溝通。
吸附再生(接觸穩定)法
這種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較短的時間里(10~40min),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懸浮的和膠態的有機物,再通過液固分離,廢水即獲得凈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飽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回流的,引入再生池進一步氧化分解,恢復其活性;另一部分剩余污泥不經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處理系統。
分別在兩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兩段進行。它適應負荷沖擊的能力強,還可省去初次沉淀池。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大節省基建投資,適于處理含懸浮和膠體物質較多的廢水,如制革廢水、焦化廢水等,工藝靈活。但由于吸附時間較短,處理效率不及傳統法的高。
氧化溝
氧化溝是延時曝氣法的一種特殊型式,它的平面像跑道,溝槽中設置兩個曝氣轉刷(盤),也有用表面曝氣機、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氣裝置的。曝氣設備工作時,推動溝液迅速流動,實現供氧和攪拌作用。
與普通曝氣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基建投資省,維護管理容易,處理效果穩定,出水水質好,污泥產量少,還有較好的脫N、P作用,適應負荷沖擊能力強等優點。
連續進水周期循環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ICEAS)
ICEAS反應器前部設有預反應區(占池容積的10%)。反應池由預反應區和主反應區組成,并實現連續進水,間歇排水。預反應區一般處在厭氧和缺氧狀態,有機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該區還具有生物選擇作用,抑制絲狀菌生長,防止污泥膨脹。被吸附的有機物在主反應區內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應連續進水,解決了來水與間歇進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該工藝沉淀效果較差、凈化效果變差,易發生污泥膨脹,污泥負荷較低,反應時間長,設備容積增大,投資較大。
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A/O)
污水首先進入厭氧池與回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厭氧發酵菌的作用下,廢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機物(如VFA),并以PHB的形式貯存在體內,其所需的能量來自聚磷鏈的分解。隨后,廢水進入缺氧區,反硝化細菌利用廢水中的有機基質對隨回流混合液帶入的NO3- 進行反硝化。廢水進入好氧池時,廢水中有機物的濃度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過分解體內的PHB而獲得能量,供細菌增殖,同時將周圍環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體內,并以聚磷鏈的形式貯存起來,隨后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統。系統中好氧區的有機物濃度較低,正有利于該區中自養硝化菌的生長。
厭氧、缺氧、好氧三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機配合,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工藝簡單,水力停留時間較短;SVI一般小于100,不會發生污泥膨脹;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為2.5%以上;厭氧-缺氧池只需輕緩攪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為度;沉淀池要避免發生厭氧-缺氧狀態,以避免聚磷菌釋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質和反硝化產生N2而干擾沉淀;脫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響,除磷效果則受回流污泥中挾帶DO和硝酸態氧的影響,因而脫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間歇活性污泥法(SBR)
間歇活性污泥法也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單個或多個SBR池組成,運行時,廢水分批進入池中,依次經歷5個獨立階段,即進水、反應、沉淀、排水和閑置。進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應及沉淀用時間控制,一個運行周期的時間依負荷及出水要求而異,一般為4~12h,其中反應占40%,有效池容積為周期內進水量與所需污泥體積之和。
一天處理25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比連續流法反應速度快,處理效率高,耐負荷沖擊的能力強;由于底物濃度高,濃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現缺氧、好氧狀態,能抑制專性好氧菌的過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脫氮除磷,又由于泥齡較短,絲狀菌不可能成為優勢,因此,污泥不易膨脹;與連續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裝置結構簡單,當水量較小時,只需一個間歇反應器,不需要設專門沉淀池和調節池,不需要污泥回流,運行費用低。
A-A2/O無能耗污水凈化系統、HW系列無動力高效生活污水凈化裝置、GW自凈式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以及A2/O2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等等。這些處理技術的主體工藝大都運用厭氧消化——好氧降解、兩段生物膜法等傳統理論使污水、糞便得以凈化,污水按水力位能原理自行運行而無需外加動力。憑借投資省、無需運行費用、便于維護與管理等特點在國內部分省市得到廣泛應用。其基本流程為:生活污水→厭氧消化→厭氧生物過濾→接觸氧化→排放。
UUAR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2005年浙江大學環境工程系的沈東升等人研究出了農村生活污水地埋式無動力厭氧達標處理技術(UUAR)。該技術采用生活污水自流的方式,應用厭氧生物膜技術及推流原理,采用內充固定空心球狀填料的地下厭氧管道式或折流式反應器裝置為唯yi處理設備,利用附著于空心球狀填料內外表面或懸浮的專門馴化專性厭氧或兼氧微生物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病原菌和部分氮、磷,從而達到凈化生活污水的目的。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無日常運行費用,適宜于農村生活污水的分散處理。
期有動力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我國對地埋式有動力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同樣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1994年開發出的新型WSZ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工藝流程為:污水→調節池→初沉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消毒池。調節池停留時間為4-8h,為節省占地面積,初沉池和二沉池均采用豎流式沉淀池,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半軟性填料,停留時間為2.5-3.2h;199年蘇楊等人研究的高效生活污水凈化槽技術是以傳統化糞池為基礎,在好氧區增設曝氣裝置,同時增設沉淀區并增加了污泥回流系統,此外,在第二厭氧區底部堆積部分漂浮填料以防止污泥流失,提高凈化槽負荷。
A/O法+化學除磷法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地埋式A/O法+化學除磷法工藝對當地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生活污水經調節池均勻水質、水量后,連續流經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進行生化處理。在缺氧池中進行反硝化脫氮處理,在好氧池中進行去碳及硝化反應。在二沉池前投加化學藥劑,利用化學法除磷。剩余污泥送至污泥濃縮池經污泥消化、穩定、濃縮后脫水處置,定期外運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出水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中的城鎮二級污水處理廠一級排放標準。
SBR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工藝
地埋式SBR工藝普遍用于處理小區生活污水。污水經格柵去除較大懸浮顆粒物后流入集水井,均勻水質后由提升泵輸送至SBR反應池,有機物經好氧微生物的吸附、分解被降解為無機鹽、水和二氧化碳。產生的剩余污泥經污泥消化池消化后由吸糞車抽走外運處理。該工藝與傳統SBR工藝的區別在于潷水器采用動力提升式,而非傳統的重力流;剩余污泥采用潛污泵輸送至污泥消化池;曝氣機采用潛水曝氣機,進氣管設有電控閥門。整個工藝結構簡單,布置緊湊,節省占地,投資運行費用低,無需調節池和二沉池,不易發生污泥膨脹。出水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排放標準。
一體化生物濾池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