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WSZ-2一體化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環保設備正規廠家,專業生產、銷售: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二氧化氯發生器、氣浮機、加藥裝置等。
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洗滌污水、屠宰污水、養殖污水、餐飲污水等污水的好幫手。
WSZ-2一體化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氧化溝工藝的應用型式
氧化溝自創造以來,以其優良的處理能力、簡便的維護管理博得世人的矚目,現已發展為2種組合形式(與沉淀池分建式或合建式)、3種工作模式(交替式、半交替式和連續式)、20多種型式。
交替工作式氧化溝是指在一溝或多溝中按時間順序對氧化溝的曝氣操作和沉淀操作作出調整換位,以取得的或要求的處理效果。其特點是氧化溝曝氣、沉淀交替輪作,不設二沉池,不需污泥回流裝置。基本類型有A型、D型、T型和VR型4種。
A型氧化溝
是單溝運行系統,即在一個溝渠中交替完成進水、曝氣、沉淀和排水4個過程,主要用于水量較小、間歇運行的污水處理,如早期的P型氧化溝。
D型氧化溝
是雙溝交替運行系統,一般由池容*相同的2個氧化溝組成,2池串聯運行,交替作為曝氣池和沉淀池,通常以8h為1個工作周期,分4個階段,控制運行工況可以實現硝化和一定的反硝化。該系統出水水質穩定、不需設污泥回流裝置。但在2個池交替作為曝氣池和沉淀池的過程中,存在一個過渡輪換期,此時轉刷全部停止工作,因此轉刷的實際利用率低,僅為37.5%。
T型氧化溝
是3溝交替運行系統,由3個池容相同的氧化溝組建在一起,3溝連通,進水交替進入各溝,從兩側的邊溝出水,兩側氧化溝起曝氣和沉淀雙重作用,中間的氧化溝始終進行曝氣,不設二沉池及污泥回流裝置,具有去除BOD5及硝化脫氮的功能。T型氧化溝可按6個或8個階段運行,運行周期一般為8h。中溝始終作為曝氣池使用,側溝交替作為曝氣池和沉淀池運行,提高了轉刷的利用率。
VR型氧化溝。
是單溝交替運行系統,其構造特點是將氧化溝分成容積基本相等的2部分,其間有單向活拍門相連,利用定時改變曝氣轉刷的旋轉方向來改變溝內水流方向,使2部分氧化溝交替地作為曝氣區和沉淀區,不需設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裝置。VR型氧化溝有2道單向活拍門和2道出水堰,可實現連續進水或間歇進水。一般一個工作周期為8h,分4個階段,操作簡便,機械設備少,出水水質穩定良好,其轉刷的實際利用率可達到75.0%。
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經濟可行的控制技術
廢水生物處理方法由于基建投資和運行成本較低,已成為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處理的技術。然而,由于廢水中大量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存在,對于特定的廢水可否選擇或選擇何種生物處理技術,每個處理單元所應發揮的作用,是使用者和設計者關心的問題。為此,以下從加強預處理、強化生物處理、增加深度處理3個方面進行論述。
強化預處理技術
強化預處理是難降解廢水處理的關鍵,目的在于降低廢水中特征污染物濃度或改變有毒難降解特征污染物的化學結構,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減小后續生物處理的負荷,改善處理效果。選擇的原則:對于含有可利用資源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應盡可能對車間出水中有用成分進行回收再用,比如采用萃取法、吸附法等,然后再選取適宜的預處理工藝;強化預處理工藝主要包括物理化學方法(如混凝沉淀、過濾、氣浮、萃取、吸附、膜分離、離子交換、化學沉淀等)和高級氧化工藝(如臭氧氧化、濕式氧化、超臨界氧化、芬頓氧化、超聲氧化等)兩類,這兩類方法優點是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小,能有效改善難降解廢水的可生化性,缺點是處理運行費用很高(能耗高、藥劑使用量大等),因此經常用于小流量高濃度難降解廢水的處理。對于水量較大的廢水,過去常采用鐵碳還原技術,但由于應用技術尚無突破,運行一段時間后填料呈現板結,目前已不宜推廣。
目前,對于大中型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的預處理,為經濟、可行的技術是采用產酸發酵處理技術。然而,經我們調研發現,盡管一些處理廠設計了這一工藝,但由于工藝設計和運行經驗欠缺,運行均不良好,很多已成為擺設或改變使用功能。值得提出的是,經驗表明,對于氧化態的大分子難降解物質,產酸發酵處理技術將發揮更為顯著的預處理效果,而這類物質若不經產酸發酵處理單元處理,在好氧處理系統中將很難去除,明顯的表觀現象是曝氣池中產生很多泡沫。
生物處理強化技術
長期以來,尋求經濟高效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生物處理技術一直是環境工程領域攻關的課題,除向構筑物中加入各類吸附劑、微生物生長素等外源物質外,通過合理的工藝組合增強工藝自身處理能力,也是研究人員一直努力的方向,由此也衍生出很多理論,諸如共代謝理論、微氧水解酸化、乙醇型發酵強化理論、微膨脹理論、生物倍增等,將這些理論恰當地應用在廢水處理實踐中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處理效果。
傳統生物脫氮原理
污水經二級生化處理,在好氧條件下去除以BOD5為主的碳源污染物的同時,在氨化細菌的參與下完成脫氨基作用,并在硝化和亞硝化細菌的參與下完成硝化作用;在厭氧或缺氧條件下經反硝化細菌的參與完成反硝化作用。
傳統生物除磷原理
在厭氧條件下,聚磷菌體內的ATP進行水解,放出H3PO4和能量形成ADP;在好氧條件下,聚磷菌有氧呼吸,不斷地放出能量,聚磷菌在透膜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能量、通過主動運輸從外部攝取H3PO4,其中一部分與ADP結合形成ATP,另一部分合成聚磷酸鹽(PHB)儲存在細胞內,實現過量吸磷。通過排除剩余污泥或側流富集厭氧上清液將磷從系統內排除,在生物除磷過程中,碳源微生物也得到分解。
常用工藝及升級改造
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工藝有A/O工藝、A2/O工藝、UCT工藝、SBR工藝、Bardenpho工藝、生物轉盤工藝等,這些工藝都是通過調節工況,利用各階段的優勢菌群,盡可能的消除各影響因素間的干擾,以達到適應各階段菌群生長條件,實現水處理效果。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常用工藝有了一些改進,目前應用廣泛、水廠升級改造難度較低的是分段進水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