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地埋式一體化MBR膜污水處理裝置
閱讀:783 發布時間:2020-5-14地埋式一體化MBR膜污水處理裝置
生物膜法中的微生物
生物膜中微生物群體包括好氧菌、厭氧菌和兼性菌,其中有真菌、藻類、原生菌以及蚊蠅的幼蟲等較高等的動物,在生物濾池中兼性菌常占優勢。無色桿菌屬、假單孢菌屬、產黃菌屬以及產堿桿菌屬等是生物膜中常見的細菌。在生物黏層內,微生物生長條件差,常會出現絲狀浮游球衣細菌和白硫菌屬,在濾池較低部位還存在著硝化菌,如亞硝化單孢菌屬和硝化菌屬。若生物濾池中pH值較低,則真菌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濾池頂部有陽光照射處常有藻類生物。藻類一般不直接參與廢物降解,只是通過光合作用向生物膜提供氧,但若太多則會堵塞濾池,不利于操作。在生物膜濾池中原生動物和一些較高等的動物均以細菌為食物,它們起著控制細菌群體數量的作用,能促使細菌群體以較高速率產生新細胞,有利于污水凈化。生物膜結構及處理污水的原理
生物膜法是模擬了自然界中土壤自凈的一種污水處理法,它使微生物群體附著于固體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當廢水流經新設置的濾料表面,游離態的微生物及懸浮物通過吸附作用附著在濾料表面,構成了生物膜。隨著污水的流入,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從而使生物膜逐步增厚,經過10~30d左右,就可形成成熟的工作正常的生物膜。生物膜一般呈蓬松的絮狀結構,微孔較多,表面積很大,因此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有利于微生物進一步對這些被吸附的有機物的分解和利用。當生物膜增厚到一定程度,將受到水力的流涮作用而發生剝落。適當的剝落可使生物膜得到更新。生物膜的外表層的微生物一般為好氣菌,因而稱好氣層。內層因受氧擴散的影響而供氧不足,因而使厭氧菌大量繁殖形成厭氧層。
生物膜微生物以吸附和沉積于膜上的有機物為營養物質,將一部分物質轉化為細胞物質進行繁殖生長,成為生物膜中新的活性物質,另一部分物質轉化
為排泄物,在轉化過程中釋放能量,滿足微生物生長的需要。增殖的生物膜脫落后進入廢水,在二次沉淀池中被截留下來,成為污泥。如果有機物負荷比較高,生物膜對吸附的有機物來不及氧化分解時,能形成不穩定的污泥,這類污泥需要進行再處理。
地埋式一體化MBR膜污水處理裝置污水處理中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的比較
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具有不同的工藝特點
固著于固體表面上的生物膜對廢水水質、水量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操作穩定性好;而活性污泥法常用于特定水質、低濃度的污水處理,而且污水中含有足夠的可溶性、易分解的有機物,但處理廢水中的膠狀污染物較為理想。
生物膜法不會發生污泥膨脹,產生的污泥量少,運行管理較方便,且節能,易于維護管理,動力費用低;而活性污泥法在第步中要攪動,導致曝氣池會產生大量泡沫,污泥膨脹,而且還需要空氣壓縮、攪動、污泥回流等耗費動力設備的過程,所以在動力方面則花費較大。
活性污泥法需要人為地從空氣壓縮機站送入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生物膜法則采用自然通風供氧。
活性污泥法對污水的沖擊負荷比較敏感;生物膜法有一定的抗沖擊負荷能力。
活性污泥法污水與污泥一直處在接觸混合狀態,而且是絮凝狀態,導致污泥沉降性能較差,有時會出現污泥上浮;生物膜法的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離。
活性污泥法需要水溫在15~20℃;生物膜法在低水溫條件下能保持一定的凈化功能。
活性污泥法具有很好的脫氮除磷功能,生物膜法則具有較好的硝化與脫氮功能。
生物膜法有膜,有固體濾料存在,時間長了就存在污水腐蝕問題,而活性污泥法就不存在此問題。
活性污泥法是去除有機污染物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國內外95%以上的城市污水處理和50%左右的工業廢水處理都采用活性污泥法。具有很強的凈化功能,去除BOD(生化需氧量)及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濃度的效率高,均可達到95%以上。適合于各種有機廢水,大中小型污水處理廠,高中低負荷。由于是依靠微生物處理,運行費用較低。可實現生物脫氮除磷。
活性污泥及活性污泥法的概念
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氣進行曝氣,并持續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種絮凝體,是一種黃褐色的絮絨顆粒狀,主要是有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構成,它易于沉淀分離,并使污水得到澄清,這就是活性污泥。利用污水中的有機質為基質,在DO(溶氧)存在的條件下,即人工充氧條件下,對污水和各種微生物群體進行連續混合培養,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然后使污泥與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氣池,多余部分則排出活性污泥系統。該方法的運行條件要求具有良好的活性污泥和充足的氧,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20~100cm2/mL,99%以上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