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小型MBR膜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閱讀:724 發布時間:2019-8-12小型MBR膜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生物法
污水的生物處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新陳代謝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膠體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被降解并轉化為無害的物質,使污水得以凈化。屬于生物處理法的工藝,又可以根據參與作用的微生物種類和供氧情況分為兩大類即好氧生物處理及厭氧生物處理。
1.好氧生物處理法
在有氧的條件下,借助于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來進行的。依據好氧微生物在處理系統中所呈的狀態不同,又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
(1)活性污泥法 這是當前使用廣泛的一種生物處理法。該法是將空氣連續鼓入曝氣池的污水中,經過一段時間,水中即形成繁殖有巨量好氧性微生物的絮凝體——活性污泥,它能夠吸附水中的有機物,生活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以有機物為食料,獲得能量并不斷生長繁殖。從曝氣池流出并含有大量活性污泥的污水——混合液,進入沉淀池經沉淀分離后,澄清的水被排放,沉淀分離出的污泥作為種泥,部分地回流進入曝氣池,剩余的(增殖)部分從沉淀池排放。活性污泥法有多種池型及運行方式,常用的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混合式表面曝氣法、吸附再生法等。廢水在曝氣池內停留一般為4~6小時,能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BOD5)90%左右。
(2)生物膜法 使污水連續流經固體填料(碎石、煤渣或塑料填料),在填料上大量繁殖生長微生物形成污泥狀的生物膜。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能夠起到與活性污泥同樣的凈化作用,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從填料上脫落下來的衰老生物膜隨處理后的污水流入沉淀池,經沉淀泥水分離,污水得以凈化而排放。
生物膜法多采用的處理構筑物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池及生物流化床等。除此之外,土地處理系統(污水灌溉)和氧化塘皆屬于生物處理法中的自然生物處理范疇。
厭氧生物處理法
小型MBR膜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在無氧的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達到凈化水的目的。它已有百年悠久歷史,但由于它與好氧法相比存在著處理時間長、對低濃度有機污水處理效率低等缺點,使其發展緩慢,過去厭氧法常用于處理污泥及高濃度有機廢水。近30多年來,出現世界性能源緊張,促使污水處理向節能和實現能源化方向發展,從而促進了厭氧生物處理的發展,一大批新型厭氧生物反應器相繼出現,包括厭氧生物濾池、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厭氧流化床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反應器中生物固體濃度很高,污泥齡很長,因此處理能力大大提高,從而使厭氧生物處理法所具有的能耗小并可回收能源,剩余污泥量少,生成的污泥穩定、易處理,對高濃度有機污水處理效率高等優點,得到充分地體現。厭氧生物處理法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污水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厭氧生物處理法不但可用于處理高濃度和中等濃度的有機污水,還可以用于低濃度有機污水的處理。
污水處理流程
污水中的污染物質是多種多樣的,不能預期只用一種方法就能夠把污水中所有的污染物質去除殆盡,一種污水往往需要通過幾種方法組成的處理系統,才能達到處理要求的程度。
按污水的處理程度劃分,污水處理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深度)處理。一級處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中的大部分用作一級處理。經一級處理后的污水,BOD只能去除30%左右,仍不宜排放,還必須進行二級處理,因此針對二級處理來說,一級處理又屬于預處理。二級處理的主要任務,是大幅度地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性污染物質(即BOD物質),常采用生物法,去除率(BOD)可達90%以上,處理后水中的BOD5含量可降至20~30mg/L,一般污水均能達到排放標準。但經二級處理后的污水中仍殘存有微生物不能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和氮、磷等無機鹽類。深度處理往往是以污水回收、再次復用為目的而在二級處理工藝后增設的處理工藝或系統,其目的是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質、無機鹽類及其他污染物質。污水復用的范圍很廣,從工業上的復用到充作飲用水,對復用水水質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一般根據水的復用用途而組合三級處理工藝,常用的有生物脫氮法、混凝沉淀法、活性炭過濾、離子交換及反滲透和電滲析等。
小型MBR膜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污水處理流程的組合,一般應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規律,即首先去除大塊垃圾及漂浮物質,然后再依次去除懸浮固體、膠體物質及溶解性物質。亦即,首先使用物理法,然后再使用化學法和生物法。
對于某種污水,采取由哪幾種處理方法組成的處理系統,要根據污水的水質、水量,回收其中有用物質的可能性和經濟性,排放水體的具體規定,并通過調查、研究和經濟比較后決定,必要時還應當進行一定的科學試驗。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是確定處理流程的重要途徑。以下介紹一些常用的污水處理工藝流程。
生物除磷技術
生物除磷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廢水中磷轉化到微生物體內,通過污泥的排放完成磷的去除。
污水生物除磷機理
污水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的超量磷吸收現象。聚磷菌一旦處于厭氧條件下,它會釋放出在好氧條件下吸收的磷。然后進入好氧區后,聚磷菌即可將積貯的PHB好氧分解,釋放出的大量能量可供聚磷菌生長繁殖。當環境中有溶解磷存在時,一部分能量可供聚磷菌主動吸收磷酸鹽,并以聚磷的形式積貯在體內。此時對磷的積累作用超過微生物正常生長所需的磷量,可見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吸收的磷大大超過了在厭氧條件下釋放的磷。由于系統經常排放剩余污泥,被細菌過量攝取的磷也將隨之排出系統,因而可獲得較好的除磷效果。
污水生物除磷工藝
生物除磷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并已逐步在污水除磷處理工藝中得到應用,目前常用于工程實踐的工藝有:A/O、A2/O、Bardenpho工藝、Phoredox工藝、UCT、改良型UCT、SBR、Phostrip工藝以及氧化溝工藝。生物除磷工藝表現出除磷效果好,并能改進污泥沉降性能,減少活性污泥膨脹現象等突出的優點。
A/O工藝
A/O工藝是基本的生物除磷工藝,微生物先進入A/O法的A段,處于厭氧或兼氧環境中,積存于體內的多聚磷酸鹽就會釋放到水體中去。然后進入A/O法的O段,處于好氧環境,此時微生物吸收污水中大量可溶性磷酸鹽,并在體內合成多聚磷酸鹽而積累起來。含磷污泥一部分就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另一部分則回流至A段重新進入放磷與聚磷的循環過程。
A/O法除磷工藝流程簡單,不需要投加化學藥品,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均較低。存在的問題是脫磷效果決定于剩余污泥排放量,而且要求進水中磷與BOD之比較低。否則由于BOD負荷較低,剩余污泥量較少,因而較難以達到穩定的運行效果。用該工藝磷的去除率在75%左右,出水含磷約1mg˙L-1或略低,很難進一步提高。
A2/O工藝
A2/O工藝是在A/O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缺氧階段,使好氧區中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區使之反硝化脫氮,從而使除磷的脫氮相結合。縮小了曝氣區的體積,并且有望降低產生的剩余富磷污泥量。但是由于存在內循環,系統排放的剩余污泥中只有少部分經歷了完整放磷吸磷過程,其余基本上未經厭氧狀態而直接由缺氧區進入好氧區,這對于系統除磷是不利的。而且為了降低回流污泥中的硝酸鹽,必須提高混合液回流量,從而增加電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