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
閱讀:692 發布時間:2019-8-6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
接種培菌
種培菌法的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于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廠如附近有種泥,也可采用此法,以縮短培養時間。接種培養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種:
(1)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采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城市污水和營養齊全、毒性低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培養,可直接在所要處理的廢水中加入種泥進行曝氣,直至污泥轉棕黃色時就可連續進污水(進水量應逐漸增加),此時沉淀池也投入運行,讓污泥在系統內循環。為了加快培養進程,可在培養過程中投加未發酵過的大糞水或其它營養物。活性污泥濃度達到工藝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過程。從經濟上講,種泥的量應盡可能少,一般情況下控制在稀釋后使混合液污泥濃度在0.5g/L以上。
對有毒工業廢水進行培菌時,可先向曝氣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來水(需先曝氣一段時間以脫去其中的余氯),然后投入種污泥和未經發酵的大糞水進行曝氣,直至污泥呈棕黃色后停止曝氣,讓污泥沉降并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補充一定量的大糞水繼續曝氣,待污泥量明顯增加后,逐步提高廢水流量。在培菌的后期,污泥中微生物已能較好地適應工業廢水水質。
(2)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后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于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干泥接種培菌的過程與濃縮污泥培菌法基本相同。接種污泥要先用剛脫水不久的新鮮泥餅,投加至曝氣池前需加少量水并搗成泥漿。干污泥的投加量一般為池容積的2~5%。
干污泥中可能含有一定濃度的化學藥劑(用于污泥調理),如藥劑含量過高、毒性較大,則不宜用作為培菌的種泥。鑒定污泥能否作接種用,可將少量泥塊搗碎后放入小容器(如燒杯或塑料桶)內加水曝氣,經過一段時間后如果泥色能轉黃,就可用于接種。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污泥培菌的注意事項:
(1)活性污泥培菌過程中,應經常測定進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氣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標。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進行生物相觀察,根據觀察結果對污泥培養狀態進行評估,并動態調控培菌過程。
(2)活性污泥的培菌應盡可能在溫度適宜的季節進行。因為溫度適宜,微生物生長快,培菌時間短。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則應該采用接種培菌法,所需的種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3)培菌過程中,特別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過度自身氧化,特別是在夏季。有不少廠都發生過此類情況。這不僅增加了培菌時間和費用,甚至會導致污水處理系統無法按期投入運行。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氣量和曝氣時間是關鍵,要經常測定池內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時進水以滿足微生物對營養的需求。若進水濃度太低,則要投加大糞等以補充營養,條件不具備時可采用間歇曝氣。
(4)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適當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進一步生長繁殖。
(5)工業廢水處理廠在生產裝置投產前往往沒有廢水進入,而一旦生產裝置投產后,排放的廢水就需及時處理。此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培菌時間,并提前準備種污泥及養料等。
(6)如曝氣池中污泥已培養成熟,但仍沒有廢水進入時,應停止曝氣使污泥處于休眠狀態,或間歇曝氣(延長曝氣間隔時間、減少曝氣量),以盡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有條件時,應投加大糞、無毒性的有機下腳料(如食堂泔腳)等營養物。
(7)大部分的廢水處理廠都有二個(格)以上的曝氣池。這種情況下可先利用一只曝氣池培養活性污泥,然后再輸送到相鄰其它曝氣池進行多級擴大培養。本法適用于規模較大的廢水處理廠。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生物膜法:
厭氧處理:厭氧接觸法、厭氧生物濾池
厭生物濾池:
自然凈化處理:穩定塘、廢水土地處理系統
穩定塘: 氧化塘是經過設計施工的、具有圍堤和防滲層的污水處理塘,又稱穩定塘、生物塘。氧化塘構造簡單,易于維護管理,污水凈化效果好,節省能源。
氧的來源——主要由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塘復氧起輔助作用。
氧化塘可作為一級、二級處理,亦可作為三級處理。
主要優點
1、可充分利用地形(舊河道、沼澤地、峽谷地),工程簡單,基建投資省;
2、可以實現污水資源化,使污水處理和利用相結合:① 農灌 ②氧化塘內形成藻類、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棲動物以及魚、蝦、水禽等多級食物鏈,組成復合生態系統,將污水中有機物轉化成魚、蝦、水禽,供食用。
3、污水處理能耗低,維護方便,處理成本低。
不足之處
1、停留時間長,占地面積大;
2、處理效果不穩定,受季節、氣溫、光照等自然因素影響大;
3、防滲處理不當,可能污染地下水;
4、易散發臭氣,滋長蚊蠅,衛生條件不佳。
活性污泥法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首先于20 世 初 在英國出現, 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是當 前應用廣泛的污水處理技術之一,該方法自1914年在英國曼切斯特市建成汗水試驗廠以來,已有80多年的歷史.目前,它已成為有機廢水生物處理的主體,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缺點:沖擊負荷適應能力差,易發生污泥膨脹,處理構筑物占地面積大,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 高,管理復雜等.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以上這些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在供氧方式,運轉條件,反應器形式等方面進行了革新,開發了多種活性污泥法新工藝,使得活性污泥法朝著,節能的方面發展.以下是活性污泥處理方法的新工藝:
氧化溝 (Oxidation Ditch簡稱OD)
氧化溝是20世紀60年代初荷蘭的 pasveer 首先研究開發的,座氧化溝污水處理廠是pasveer于1954年在荷蘭的 Voorshoten建造的.氧化溝是將曝氣,沉淀和污泥穩定等處理過程集于一體,間歇運行,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經過50年的發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處理系統,已廣泛應用于城市汗水和工業汗水的處理工程中.
氧化溝兼有*混合式和推流式的特點,在控制適宜的條件下,溝內同時具有好氧區和缺氧共,可以進行硝化和反硝化反應,取得脫氮效果,同時使得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活性污泥有多種培養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養時間和人力物力均不同。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情況來選擇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