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康復床:偏癱患者臥床期的好幫手
閱讀:276 發布時間:2021-4-1
1.哪種姿勢可以對抗中風后的異常姿勢?
上肢姿勢:肩上抬,前伸。上臂外旋稍離開軀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伸展,掌心向上。手指分開、伸展,拇指外展。下肢姿勢:骨盆前挺。髖關節輕度屈曲,大腿內旋。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背伸,站立時全足掌落地支撐。
2.為預防中風后的異常姿勢,臥床期應當怎么辦?
中風后臥床時采取良好的肢體位置的目的為預防患肢痙攣,也即預防異常姿勢的出現。中風后臥床可取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三種姿勢輪換,多向健側臥位為佳,切忌長期向患側臥位。
圖片
⑴ 仰臥位頭:正中位或面向患側。上肢:(患側)肩胛骨:盡量前伸,肩墊一軟枕。肩關節:外展、外旋與軀干呈45°角,軀干與上臂間可置一毛巾卷。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手的位置高度要超過心臟。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略分開,拇指外展。下肢:(患側)髖、腰部:下方放置軟枕,髖關節稍內旋。膝關節:屈曲。踝關節:略呈背屈,足底平放于床上。
⑵ 健側臥位:上肢(患側):肩向前伸,肘及腕關節均保持伸展位,腋下的胸側壁置一軟枕,使肩及上肢保持外展位。下肢(患側):髖略屈,前挺,屈膝,踝略背伸。健側肢體可以自然放置。
圖片
⑶ 患側臥位:上肢(患側):肩向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腕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開。下肢(患側):健肢在前,患肢在后,膝屈曲,踝背伸,足掌與小腿盡量保持垂直。
3.中風的早期為什么要經常變換體位?
中風病人急性期要經常變換體位,每2小時翻身一次,體位變換可以防止出現壓瘡及預防肺部感染。偏癱患者多愿意向患側臥位,因腦卒中早期癱瘓肢體多有感覺障礙,患肢長時間受壓,不感痛苦,實則因為患側肩關節與髖關節的長時間壓迫,極易產生患肢肩、髖關節的痙痛與攣縮,為日后功能恢復帶來隱患。因此,應仰臥位、患側臥位三種體位經常變換為佳。
4.偏癱病人怎樣翻身?
(1) 由護士或家屬幫助翻身:中風后數日內,由于肢體癱瘓較重,需由他人幫助翻身。
① 由仰臥位向患側翻身較為容易,家屬首先將患側上肢保護好,患肢肩部向前伸,伸肘,伸腕,家屬用左手掌頂住患肢手掌,右手拉住患者健手,即可翻向患側,而后將患肢置于良肢位。
② 由仰臥位向健側翻身:家屬首先將患側下肢屈曲,雙手分別置于患側肩部與臀部,用適當力量將患者翻向健側,并將患肢置于良肢位。
圖片
(2)患者自己翻身:癱瘓肢體的功能稍有恢復即可自行翻身。
① 能伸肘時用擺動翻身法:患者取仰臥位,雙手十指交叉,病手拇指放在健側拇指上方。向上伸展上肢,屈膝,將雙上肢擺向健側,再擺向患側,可重復擺動一次,借助慣性,將身體翻向患側。
② 不能伸肘時用健腿翻身法:仰臥位,用健手將患肢屈曲置于胸前,并以健手托住肘部,將健腿插入患腿下方,借助身體向健側轉動的同時,趁勢用健腿搬動患腿,翻向健側。
(3)利用康復床翻身:
常用于各類醫院和療養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適用于偏癱、截癱等起立功能有障礙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并具備垂頭仰臥功能和一定的護理功能,能夠實現患者的臥姿、起背和曲腿等姿勢的調整。
5.哪些情況不能翻身或變換體位?
腦卒中急性期下列情況禁忌翻身:
⑴ 頭部向前輕屈即出現瞳孔散大;
⑵ 病變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
⑶ 呼吸不規律,忽快忽慢,忽深忽淺;
⑷ 頻繁嘔吐;
⑸ 頻發全身痙攣;
⑹ 低血壓。收縮壓在13.3kPa(100毫米汞柱)以下;
⑺ 雙側弛緩性麻痹;
⑻ 去大腦強直發作(四肢陣陣挺直,角弓反張);
⑼ 發病后1小時內深昏迷。
6.腦卒中發病后幾天可以坐起來?
腦卒中病人或家屬經常問醫生:“我什么時候可以坐起來?”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⑴ 腦卒中急性期昏迷者,要等意識清醒才能起坐。
⑵ 腦卒中發病后有些嗜睡,說明有腦水腫,一旦嗜睡好轉或消失,可以起坐。
⑶ 腦卒中發病后意識一直清醒,說明病情不十分嚴重,腦出血約一周左右可以起坐,腦梗塞2-3天即可起坐。
昏迷時間過長或由于各種原因所致長期臥床者,起坐時不能太急,頭部與軀干位置的抬起要逐漸進行,不可操之過急,由15°→30°→45°→90°不等,后背用枕頭或被子墊起,有靠背架或靠背床更好。起坐的時間要逐漸增加,每次起坐時間由10分鐘→20分鐘→30分鐘。每天起坐2-3次。
臥床時間過久,心肺功能衰退,突然起坐可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即起坐時突然血壓下降,出現頭暈、心慌、出汗、面色蒼白等,此時應即刻讓病人平臥則可以好轉,隨著起坐訓練的進行,以上情況可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