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梅雨時節(jié),長江汛情如約。舉世矚目、中國大的生態(tài)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枕戈待旦”,汛后就將通水運行。屆時,千里之外的江水將一路北上,穿越大半個中國,終抵達北京,潤澤華北干渴的大地。
江水如何順利進入京城百姓家?遠水能否解首都急迫之渴?通水后可否確保水質安全?記者專訪了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
“北京的自然稟賦就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孫國升說,調水實屬“無奈之舉”。面對人口膨脹、資源約束趨緊、生態(tài)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水荒,已成為北京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近10年來,北京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維持著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資源僅100立方米左右。巨大的用水缺口迫使北京多年來嚴重超采地下水,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卻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huán)境代價。缺水,已成為制約北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首要瓶頸。
與此同時,天津、河北等人口密集地區(qū)長期以來也飽受水危機困擾。北方的黃淮海流域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的1/5。
為緩解北方地區(qū)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年開建。中線工程南起漢江丹江口水庫,經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總干渠1276公里。一期工程 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按規(guī)劃,中線通水后,一期每年將10.5億立 方米的水送至北京。
據悉,南水北調來水將為北京20座自來水廠提供水源,供給除延慶外的15個區(qū)縣,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yè)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成為北京的主力水源。屆時, 北京主要水廠將實現密云水庫與南水北調來水的“雙水源”供水。“我們將關閉大部分自備井,遏制地下水下降趨勢。這是南水北調很重要的一個生態(tài)效益。”孫國 升說。
經過南水北調總干渠1000多公里的跋涉,奔騰的江水怎樣進入京城百姓家?如何能確保這一汪生命之水“調得進、用得上”?
據孫國升介紹,北京是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建成早、發(fā)揮效益早的城市。早在2008年9月,已建成的中線干線京石段應急工程就開始從河北調水。截至目前,已連續(xù)調水四次,北京累計受水16億立方米。
除這段已發(fā)揮效用的國家干線工程外,北京還需建設數百公里的配套工程,包括約200公里的輸水管線工程;總調蓄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的調蓄工程;日供水總規(guī)模約400萬立方米的新建、擴建和改造水廠工程等。
據了解,北京段干線全長80公里,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除末端800米團城湖明渠外,全部為地下管涵。江水進京后,將經過房山北拒馬河,之后跨房山區(qū),穿永定河,過豐臺區(qū),再沿西四環(huán)路北上,終抵達頤和園團城湖。
團城湖調節(jié)池連接著密云水庫和南水北調兩大水源,具備調蓄、分水等重要功能。江水從這里通過供水環(huán)路系統,配送至各水廠,經過嚴格凈化后,送入首都千家萬戶的水。同時,團城湖水通過九級泵站加壓后繼續(xù)北上,反補本地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庫。
“目前配套工程的各項目都進展順利,預計通水前后均能具備接水條件。”孫國升說。據悉,到2020年底,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全部建成后,北京將具備接納年調水14億立方米至17億立方米的能力。
千里調水,老百姓擔心的就是水質安全。今年以來,頻頻發(fā)生的水污染事件,導致城市供水緊張。一旦上游出現突發(fā)性水污染,北京該如何應對?
孫國升說,為確保水質,國家除在調水源頭保水外,南水北調總干渠交叉的河道、公路、鐵路和管線均采用全封閉全立交方式,確保污染物不進渠道。同時,沿線都建 立了水質監(jiān)測網和預警機制。一旦發(fā)現水污染,每段都有退水設施,實行上游減水、下游停水和中間污染段放水的應急措施。
北京更是把“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設立“三道防線”,拒絕“問題水”入京、入城、入廠。據介紹,首道防線是當上游來水水質出現污染時,關閉總干渠北拒馬河暗渠進口節(jié)制閘,開啟退水閘,將來水排入拒馬河內,避免有污染水進京。
第二道防線是當永定河以西水質突發(fā)污染時,關閉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將來水排入滯洪水庫或永定河,避免污染水進城;第三道防線是當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超標污染物質時,停止取水,避免污染水進廠。
孫國升表示:“我們將與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北京水務、環(huán)保、衛(wèi)生、自來水等部門一起,建成全面覆蓋、快速反應的聯合水質監(jiān)測預警體系,對可能發(fā)生的水污染事件做到早發(fā)現、早處理,保障首都居民用水安全。”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