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器件的貯存壽命
1 引言
高可靠半導體器件在降額條件(Tj=100℃)下的現場使用失效率可以小于10-8/h,即小于10Fit,按照偶然失效期的指數分布推算,其平均壽命MTTF大于108h,即大于10000年。據文獻報導,電子元器件的貯存失效率比工作失效率還要小一個數量級,即小于1Fit。
國內航天用電子元器件有嚴格的超期復驗規定,航天各院都有自己的相應標準,其內容大同小異[1]。半導體器件在Ι類貯存條件下的有效貯存期zui早規定為3年,后放寬到4年,zui近某重點工程對進口器件又放寬到5年,比較隨意。同時規定,每批元器件的超期復驗不得超過2次。
美軍標規定對貯存超過36個月的器件在發貨前進行A1分組、A2分組以及可焊性檢驗[2],并沒有有效貯存期的規定。
在俄羅斯軍用標準中,半導體器件的zui短貯存期一般為25年,器件的服務期長達35年,和俄羅斯戰略武器的設計壽命30年相適應。
然而,國內對于半導體器件的貯存壽命尤其是有效貯存期有著不同的解釋,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國內的超期復驗的規定過嚴,有必要參考美、俄的做法加以修訂,以免大量可用的器件被判死刑,影響工程進度,尤其是進口器件,訂貨周期長,有的到貨不久就要復驗,在經濟上損失極大。
2 芯片和管芯的壽命預計
高可靠半導體器件通常采用成熟的工藝、保守的設計(余量大)、嚴格的質量控制、封帽前的鏡檢和封帽后的多項篩選,有效剔除了早期失效器件。用常規的壽命試驗方法無法評估其可靠性水平,一般采用加速壽命試驗方法通過阿列尼斯方程外推其MTTF,其芯片和管芯的壽命極長,通常大于108h,取決于失效機構激活能和器件的使用結溫。
隨著工藝技術的進展,半導體器件的激活能每年大約增長3%。據報道1975年的激活能為06eV,1995年增長到10eV,其MTTF每隔15年增長一倍,加速系數每隔5年增長一倍。
化合物半導體器件微波性能*,可靠性高,自80年代以來,在軍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報道的GaAsFET,HBT,MMIC電路的激活能一般都大于15eV,即加速系數非常大。MTTF的報道在109~1011h,外推至溝道溫度100℃。
加速壽命試驗能暴露芯片或管芯的主要失效機理有:金屬化條電遷移、氧化層中和氧化物與半導體界面上的可動電荷、電擊穿、界面上的金屬化與半導體的相互作用以及金屬間化合物等。
3 超期復驗和有效貯存期
由于半導體器件的芯片和管芯的壽命極長,因此超期復驗的重點應關注與器件封裝有關的失效機理。例如器件的外引線在多年貯存以后,有的會產生銹蝕,影響到可焊性,在裝機后易產生虛焊故障和密封性不良的器件。在長期貯存中,水汽會進入管殼,產生電化學腐蝕,使內引線鍵合失效或電參數退化。不過對于密封性良好的器件,如漏率小于10-9Pa•m3/s,其腔體內外90%氣體交換時間為20年,可以忽略外部水汽的影響。
在美軍標MIL-M-38510微電路總規范中規定:對制造廠存放超過36個月的微電路在發貨前只要求重新進行B-3分組的可焊性試驗,不要求重新進行A組檢驗,也沒有有效貯存期的限制。俄羅斯對電子元器件的貯存性評估方法已制定了標準[3],其中有加速貯存和長期貯存兩種試驗方法,即使采用了加速貯存方法,也要積累多年的數據,也只能部分替代常規貯存試驗。因此俄羅斯對其軍用電子元器件zui短貯存期限分檔為15,20,25,30,35年是有充分依據的。
我國航天部門提出的有效貯存期的依據并不充分,其3~5年的規定比較保守,各部門提出的規定也大同小異,建議對電子元器件制定統一的超期復驗標準。有必要吸收俄羅斯的經驗,因其標準體系相當嚴密,基礎工作非常扎實,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設計壽命為5年,而實際服務期限已超過15年,就是很好的例證。
4 半導體器件長期貯存實例
4.1 美國宇航級晶體管
JANS2N2219AL為硅npn開關晶體管, PCM為800mW,采用TO39封裝,該批器件的生產日期為1980年,數量為42支。宇航級晶體管為美國軍用半導體器件中zui高的產品保證等級,它體現了當時半導體器件的zui高質量水平。
我們從1998年開始對該批器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檢測,并于1999年進行了報道[4]。當時任抽10支管子進行過6000h的全功率壽命試驗,試驗以后電參數變化極小, hFE先略微變大,過峰值后又略微變小,相對變化幅度小于2%。當時這批器件已經貯存了17年,可見長期貯存對它的使用可靠性無影響。
2006年又對全部樣品進行了電參數復測,hFE和1998年的參數全部吻合,沒有明顯的變化,證明了宇航級器件在實驗室條件下貯存壽命極長,到目前為止已經貯存26年沒有發現電參數有任何退化,并且外引線鍍金層厚度為3μm,氣密性全部合格,內部水汽含量抽檢2支為2156和2343×10-6,均小于5000×10-6,管殼內99.7%為氮氣,氧含量僅為100×10-6。
4.2 特軍級晶體管
JTX2N2405為硅npn開關晶體管, PCM為1W,TO-39封裝,生產日期為1974年,已經貯存了32年。特軍級晶體管的質量等級高于普軍級(JAN),該批器件數量較大,共206支,管芯的圖形較大,ICM為1A,內引線用金絲,在管芯處為球焊鍵合,為70年代的典型鍵合工藝。在貯存期間,對電參數進行過多次檢測,全部符合規范要求,僅有1支管子,小電流hFE (1mA處)有退化跡象。管子的外引線鍍金層質量良好,沒有銹蝕現象,任抽10支樣管做可焊性試驗,全部合格,氣密性經檢測漏率小于109Pa•m3/s。
4.3 早期的宇航級晶體管
JANS2N2222A為硅小功率開關晶體管,TO-18封裝,相當于國產管3DK3,該批產品共5支,生產日期為1971年,已經貯存了35年,是美國TI公司早期生產的宇航級晶體管。經電參數檢測,全部符合規范要求,hFE在微電流下也沒有退化。
該管內引線采用當時典型的金絲球焊工藝,經過DPA檢測,內引線鍵合拉力為2.9~6.5g,芯片剪切力為1.98kg。由于金絲和鋁膜的鍵合在高溫下會產生多種金鋁化合物,嚴重時會產生開路失效,因此TI公司在80年代生產的宇航級晶體管2N2219中內引線使用鋁絲超聲鍵合工藝,消除了金鋁化合物的失效模式。從DPA的數據來看,金絲球焊的鍵合拉力在貯存35年后,確有退化,2.9g數據為鍵合點脫開,6.5g為金絲拉斷。該批器件的氣密性良好,經檢測漏率為10-9Pa•m3/s范圍。
4.4 國產晶體管長期儲存實例
國家半導體器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從1984年起對各種國產高頻小功率晶體管進行了許可證確認試驗,當時每個品種從工廠抽樣150支,用60支分別進行高溫儲存、工作壽命和環境試驗,其余留作仲裁用。全部樣品在Ⅰ類貯存條件的試驗室保存了20多年,從2006年開始進行了長期貯存器件可靠性研究,現報道其中一例。
3DG79晶體管為中放AGC管,生產時間為1983年,對庫存100多支樣管進行了常溫電參數測試,全部符合規范要求,對其中5支標樣進行了對比測試,發現hFE在貯存20年后平均下降了16% (年下降率0.8%),說明存在hFE退化機理,但未超出壽命試驗失效判據(30%)。
5 結論
高可靠半導體器件的貯存壽命極長,對于氣密性良好的金屬或陶瓷封裝器件,如果內部水汽含量小于5000×10-6,外引線鍍層質量良好,在Ⅰ類條件的貯存期限可達到25年,甚至更長。
我國航天部門制訂的超期復驗標準中對于有效貯存期訂的過嚴,建議參考俄羅斯標準作必要的修訂,作為過渡方案,可以將半導體器件的有效貯存期先放寬到5年,這在某重點工程中已證明是可行的。
國內有關部門應加強電子元器件貯存可靠性及評估技術研究,制定相應統一的標準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