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是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很多地方都下大力氣治理大氣污染,并取得顯著成效。然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進入“深水區”。以湖南省郴州市為例,從近三年6項污染物濃度數值變化情況分析,未來3-5年將是郴州市大氣污染指數控制較為艱難的戰略相持階段與轉型過渡期,需要更進一步對區域空氣質量進行精細化管理,并對大氣污染進行深度防控與治理。
筆者對郴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情況進行了分析調研,發現目前主要存在這樣幾方面問題。郴州城區三面環山,受地理位置影響,在特定氣候條件下污染物不易擴散。同時,隨著城市建設區面積擴大、城市功能區和產業結構布局優化調整,市城區“4+1”自動監測點位的設置已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不能真實反映市城區部分轄區空氣質量現狀。
雖然各地大氣污染情況不同,但上述問題在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為進一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水平,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堅持規劃先行,劃定重點區域,實施掛圖作戰。緊緊圍繞城區的國家環境自動監測站點,鎖定重點時段受風道傳輸口污染物影響較大的重點污染防控區域。在此基礎上,堅持規劃先行,通過規劃明確重點區域的功能定位,規范當地政府在重點區域的基礎建設和整體布局,明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具體任務,從而嚴控重點區域的新增污染源。
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監督性監測、信用管理、排污許可證和重點污染源等基礎數據系統,建立大氣污染防控平臺。并集成空氣質量自動站、地形地貌、網格、污染源等信息,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可視化技術建立具備監控、掛圖研判和影響評估三大能力的“天眼”監控體系,實施掛圖作戰,為大氣污染防治施策提供科技支持。
第二,堅持科學設點,統籌布局,真實反映轄區空氣質量狀況。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范(試行)HJ664-2013》標準重新科學選點,進一步優化監測點位的設置,鎖定固定污染源,明確責任,抓好風險防控,化目標管理,從而在根本上改善和反映本轄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第三,堅持預報優先,緊盯數據變化,做好科學調度。以“預報—緊盯數據—問題識別—模擬分析—應對措施”為主線,當出現污染預警或實時AQI值達到80時,啟動對風道傳輸口重點涉廢氣排放的工業企業實施限/停產、減排等污染防治措施,降低本地污染物積累量,削減峰值,提前做好大氣污染防控,因地制宜,科學調度。
第四,堅持源頭管控,強化聯防聯控,形成共治。在整治過程中,加大對治污防污基礎設施的投入,力求做到源頭防控。削減流動污染源。對道路、建筑所產生的揚塵,秸稈焚燒所產生的煙塵,機動車尾氣及揮發性的有機氣體等流動污染源進行嚴格排查,做到流動污染源污染的事前預防。嚴防固定污染源。對城區周邊和風道傳輸口上重點涉廢氣排放的工業企業、建筑工地、裸露地表等固定污染源,進行嚴格防范。嚴控新增污染源。嚴格把控對重點涉廢氣排放的工業企業的門檻準入審批,不能達到低排放的企業一律禁止在風道傳輸口建設投產。
來源:生態環境報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