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浙大李蘭娟院士Cell子刊:乙肝病毒暴露的結局由誰決定
閱讀:1298 發布時間:2015-5-11浙江大學的李蘭娟(Lanjuan Li)院士我國傳染病學領域杰出的人物,其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已有40多年。她不僅是我國人工肝的*,創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曾獲得重大突破。還提出了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延伸閱讀:浙大李蘭娟、鄭樹森院士伉儷Nature發表肝硬化研究新成果 )。
近日,李蘭娟院士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trends in microbiol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Who determines the outcomes of HBV exposure?"的文章,探討了決定乙型肝炎病毒(HBV)暴露結局的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HBV)屬于嗜肝DNA病毒科,是一種嗜肝非致細胞病變DNA病毒。盡管可以接種預防性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有20多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大約4億人罹患慢性HBV感染,在亞洲和非洲發病率尤其高。
HBV病毒引發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在個體之間存在極大差異。一些患者能夠有效地控制感染,將病毒清除出血液而不表現明顯的臨床肝病癥狀,或是以急性肝炎的形式發病,無長期的臨床后遺癥。而另一些患者則無法清除這一病毒,發展成為慢性感染。盡管大多數的慢性感染者很大程度上不會表現癥狀,疾病也不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命,但仍有10-30%的人會由乙型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甚至有可能進展為肝癌。
此外,雖然95%的成年人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會在幾周時間內清除掉病毒,年齡和感染路徑卻可以影響幼兒的HBV暴露結局。90%的新生兒及30%的5歲以下兒童會患上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的結局和肝病發病是由病毒和一些宿主因素共同決定。
在這篇文章中,李蘭娟院士指出近期的一項新研究揭示,在一個水流動力學轉染小鼠模型中建立共生的腸道菌群可以調節肝臟免疫表型,表明了天然的腸道-肝臟互作可能幫助實現了HBV病毒的快速清除。這為探討HBV感染的預防和治療開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