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市:鍥而不舍招商引資凝心聚力推進發展
2009-07-27 來源:人民網
近年來,宜都市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在全省進入全國百強縣、實現全面小康的“兩個”目標,堅持發展要務不動搖,狠抓招商引資不放松,連續6年被評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宜都發展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走“一主三化”道路,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才能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標。
一、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動力源”
大力招商引資,借力發展,是宜都作為一個內陸山區縣市加快發展必需的選擇。近年來,我們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發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斷轉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資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內在動力和優化產業結構、應對金融危機的生動實踐。2003年以來,全市月平均引進過億元項目1個,投資總額累計超過200億元,工業投資在三次產業中占比達到60%,規模工業企業數量增加3倍,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左右,工業貢獻額占到GDP的50%以上,工業提供的稅收占到全市財政總收入的90%,解決就業崗位5萬個,其中:40%以上的被轉移出來的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1.做到“六個轉變”。在招商引資方式上,由注重招商數量向注重招商質量和效益的轉變;在力量配備上,由全員招商向專業招商轉變;在招商定位上,由“遍地開花”向重點突破轉變;在管理模式上,由“招管一體”向招管分離轉變;在載體建設上,由“各自為陣”向園區承載轉變;在招商策略上,由“政策效應”向環境創新轉變;在工作考核上,由一般獎勵向科學考評轉變。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考核評價機制,創新社會化、信息化招商辦法,探索項目征地拆遷風險評估、監督關口前移工作制度,促使項目迅速落地。
2.堅持“五個并重”。我們按照“精一壯二活三”產業發展思路,堅持“五個并重”,推動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堅持抓大項目與抓小項目并重。在抓大項目的同時,注重小項目的引進,形成了大小項目齊頭并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目前,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18家,其中過10億元3家,過5億元10家;稅收過5000萬元3家,其中過億元企業1家;出口過千萬美元企業達到3家。第二,堅持抓工業項目與抓社會發展項目、農業項目、第三產業項目并重。投入30億元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50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5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5家,1家,省級4家,2008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80億元。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培育了67家現代物流企業,年產值33.5億元。第三,堅持引進外資與激活本地民營資本并重。在把引進外資作為主攻方向的同時,更大力度、更大范圍利用本地民營資本,扶持全民創業,陸城十里鋪創業園聚集“回歸創業”型企業200余家,產值過50億元。第四,堅持企業擴張與新上項目并重。在高度重視新引進項目建設、促進早日投產達產的同時,積極支持落戶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做大做強,宜化楚星從初投入2億元技改擴能到累計追加投資20億元新上10個項目,年銷售收入50億元。東陽光在宜都的投資額由2001年的1.28億元達到目前總投資近70億元,稅收過億元。第五,堅持對外引資與對上爭取并重。緊緊抓住國家調結構、擴內需等一系列政策機遇,積極向上爭取了一批項目和資金。總投資30億元的東陽光自備熱電廠項目將于2009年10月份建成投產。
3.實行“五個評價”。堅持科學發展,就要把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始終。實行考評準入。制定完善了覆蓋環境保護、資源消耗、能源綜合利用、產品科技含量、企業經營效益等方面的招商引資五大評價體系,對欲落戶項目的環境容量比、萬元產值能耗比、土地占用比、萬元產值投入產出比等指標進行科學測算,嚴防高消耗、大污染、大排放的項目落戶,確保企業發展。全市先后拒絕100多個環保“問題項目”,涉及投資金額20億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累計安排1億元財政貼息資金,支持規模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先后關閉小水泥、小紙廠、小煤窯等“五小”企業400多家。同時,圍繞資源優勢及產業優勢,著力構建企業內部循環、區域內企業間的循環、資源綜合利用循環3大體系,引進產業補鏈配套、循環經濟項目141個,組織實施循環技術攻關項目64項,開發節能新產品154項,突破了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目前,循環經濟比重占全市規模企業產值的70%以上。宜都工業園區被列為湖北省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鼓勵生態投資。引進10億元資金,實施環保治理、污染搬遷、垃圾處理、飲水安全、村莊整治等項目90個,引導鼓勵已落戶企業、在建項目進行環保設施建設,達標排放;開展“國家衛生城市、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莊”三級聯創活動,以改水、治污、植綠為重點,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2008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5%,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16.64%,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2.56.1%,實現了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二、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產業壯大的“孵化器”
我們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加大園區建設力度,著力提升園區聚集生產要素功能,努力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平臺,成為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的“孵化器”。
1.著力抓好規劃布局。遵循“起點高、集約化、大循環、生態好”的原則,優化和調整園區產業帶空間布局,制定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環保治理等各項專項詳規。在規劃中,我們打破行政界限,制定統一政策,避免部門、單位之間的惡性競爭。按照“以項目給土地,以效益給優惠”的原則強化用地審批,力求園區效益大化。目前,工業園區已形成依托兩江(長江、清江)、連接兩橋(枝城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大橋)、貫通三路(焦柳鐵路、318國道、滬蓉高速)的沿江經濟走廊布局,初步形成了東陽光工業園區、枝城化工建材工業園區、陸城紡織工業園區、清江綠色食品工業園區、陸城陶瓷工業園區和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發展格局。
2.著力抓好基礎建設。組建國通投資公司,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和其他商業的合作,以市場化運作手段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快了園區的擴容提質進程。近5年來累計投入20億元資金,對園區水、電、路、氣、寬帶等硬件設施進行配套,城區通往園區的清江大道、楊守敬大道、濱江大道等工程順利推進,工業園區內外主干道全部貫通,園區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設施日臻完善,園區的“磁性”效應不斷增強,為項目入園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湖北省92個工業園區(開發區)綜合考評中,連續三年排名位居前列,躋身“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范園區”行列。
3.著力抓好產業培育。按照打造核心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培植產業集群的思路,吸引各類要素資源向精細化工、生物制藥、電子材料和新型建材等產業集聚,打造精細化工、生物制藥兩個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和食品加工、新型電子材料、陶瓷、機械加工4個過50億元的產業集群,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數占全市規模企業總數的90%,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進入全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
三、堅持把優化環境作為干事興業的“催化劑”
發展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我們堅持一手抓硬環境建設,一手抓軟環境改善,從“群眾轉變觀點、干部轉變作風、政府轉變職能”入手,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以思想解放為先導,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先后開展“人文環境看宜都”、“解放思想大討論”等活動,大力培育、弘揚“守信、敬業、融和、厲行”的宜都精神,著力打造“開放宜都”、“文明宜都”、“誠信宜都”。四大家班子成員人人有任務、人人聯項目,市、鄉、村三級成立服務專班,對重點項目實行專班、專人、全程跟蹤服務。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盼項目、謀項目、爭項目”的良好氛圍。特別是面對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嚴峻經濟形勢,我們著力營造“關心投資者、尊重企業家、鼓勵大創業”的濃厚氛圍,對新開工的項目,堅持少講過程、多講辦事結果,簡化審批程序,減少辦事環節,促其迅速開工、投產;對已落戶的項目,堅持“四不變”:政策承諾不變、支持力度不變、服務專班不變、發展環境不變;對發展暫時受挫的項目,堅持不趕、不涼、不嫌,著力打造支持發展的環境,極大地增強了投資者的發展信心。2008年,全市共確定招商引資項目92個,協議總投資171億元,當年計劃投資52.7億元。
2.以效能建設為載體,提高執行能力。近年來,我們堅持“執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從2005年起連續5年在全市黨政機關和廣大黨員干部中開展效能建設,一年一個主題,扎實推進,“管理就是服務、發展為先、項目、企業老大、民生為本”的意識深入人心。建立機關效能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建立健全決策后評價、決策責任追究和行政問責等制度,制定出臺群眾廣泛參與的監督評價、部門工作績效目標管理、公務員績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評等四個體系。出臺規定,對違反機關效能建設、損害發展環境的行為予以嚴肅查處,全市通報批評20人次,處分10人。
3.以全民創業為抓手,激發發展活力。創業是財富之源、富民之基。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沖擊,我們堅持應急謀遠,積極應對,制定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實現全民創業“零收費、零門檻”,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融資平臺、擔保平臺和中小企業信用協會建設,出臺了對企業融資擔保實行擔保費財政補貼等10項財政扶植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財政新增擔保注冊資金1000萬元,全年為企業提供擔保貸款2.54億元,企業授信5億元。財政在統籌安排1.5億元生產調度資金的基礎上,新增財政預算500萬元設立創業扶持獎勵基金,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型和農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發展。積極推動機關干部、城鄉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自主創業。
四、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落腳點”
我們始終堅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發展民生作為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大惠及全市人民。
1.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30億元,推動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市政建設投資12億元。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投入使用,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5萬噸。第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連續實施了三批60個新農村試點村、三批30個生態村建設。完成新農村建設投入5.4億元,重點支持產業發展示范工程、集鎮環境整治工程、農戶庭院凈化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硬化村級道路960公里,實現100%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投入2.4億元實施改水工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覆蓋面達到85%,被列為全國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示范縣。第三,全面加強農村陣地建設。全市共投入2000多萬元,新建村、社區辦公活動場所22個,改擴建72個。全部村(社區)有活動陣地,都建起了寬敞明亮的為民辦事服務大廳和標準化的圖書室、廣播室、體育場,每個農村社區藏書達到5000冊以上。同時,還全面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投資150萬元,高標準、高起點、有步驟地建成了143個遠程教育站點,實現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全覆蓋”。
2.建立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按照“保障教育、發展科技、重視衛生、繁榮文化”的工作思路,全年城鄉教育、衛生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入達到1.5億元,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教育經費全額預算,完善“校財局管”體制,規范教育經費的管理,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第二,完善城鄉科技服務機制。健全市、鄉、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落實科技計劃項目8項,其中3項、省級1項、宜昌市級4項,推廣轉化科技成果57項,申請國家45項。第三,鞏固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機制。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免收農民到鄉鎮衛生院就診掛號費,全市參合率達到98.86%。全市137家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村衛生室標準。第四,加強城鄉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每年文化體育事業預算投入達到400萬元,宜都劇場、全民健身中心、人民廣場等一批文化體育硬件設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中心戶陣地建設不斷鞏固,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拓展,城鄉居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第五,建立便民服務體系。在全市設立10個鄉級便民服務中心,建成144個村(社區)村級便民服務室,著力構建了市、鄉、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體系,各級便民服務中心每年接待群眾20萬人次,代辦各類事項4萬件,群眾滿意度達到98%。
3.完善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我們按照“早起步、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就業管理和服務體系、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一體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在就業方面,我們探索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思路,整合培訓資源,拓展培訓方式,實現了70%以上外出務工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在社會保障方面,在全省建立了被征地農民、村干部退休養老、殘疾人和新型合作醫療社會保障制度,還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向農村延伸,逐步形成了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萬人,征收保險費4000萬元,為36089人發放養老待遇437.59萬元。在社會救助方面,進一步完善了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貧困群眾子女教育資助制度、城鄉居民廣覆蓋多檔次的住房保障制度,真正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業、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化工儀器網,轉載請必須注明化工儀器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