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鏡之的發展歷程簡介-光學儀器小常識
閱讀:2543 發布時間:2013-1-15
電子顯微鏡之歷史演進
光學顯微鏡(Light Microscopes)受限于波長繞射的限制,因此解析度只能到300nm左右。
為突破對物體微觀世界之觀察,開始有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s)之發展。自十九世紀末(西元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森(J.J. Thomson)發現電子(Electron)以來,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許多的物理理論相繼發展與驗證,這些科學發展也奠定電子波質二元論之基礎。
1927 年美國 Davisson和Germer兩氏以電子繞射實驗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之后J.J. Thomson作陰極射線管實驗時,
觀察到電場及磁場可偏折電子束。因此后人開始利用此一觀點,藉由電磁場聚焦電子產生放大作用。電磁場對電子之作用與光學透鏡對光波之作用非常相似,
因而發展出電磁透鏡。為探討奈米尺度物體之微觀世界,電子顯微鏡之技術隨著時代不斷的改進,以滿足人類對物體之奈米世界的渴望。
談到電子顯微鏡,我們一定會提到對此領域相當有貢獻之諾貝爾獎得主:Ruska。1932年Ruska與Knoll將電磁透鏡之構想應用在實際之實驗儀器上,
之后于1934年Ruska在其實驗室制作出*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參考資料
http://www.bjsgyq.com/體視顯微鏡 , 顯微鏡
http://www.bjsgyq.com/體視顯微鏡 , 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