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蘇州金鉆稱重設備系統開發有限公司>>技術文章>>中國電子秤發展史
電子秤-衡,應始于原始社會末期,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4000多年,當時出現了物品交換,但計量方法則是靠眼看手摸;而作為計量重量的器具,在我國zui早出現于夏朝;春秋戰國時期已掌握了杠桿原理,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稱量黃金,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計量標準不一,較為混亂,直到秦統一天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公元前221年),才統一了度量衡標準;宋朝時期出現了準確度達到1厘(40mg)的戥秤,標志著當時的電子秤已具有相當可觀技術水準。
二十世紀初期外國人將金屬質電子秤帶進我國。據載,我國于1918年出現了修理外國電子秤的作坊。當時英國人到中國來進行貿易,貨船自帶電子秤,電子秤損壞了由中國工人為他們修理,但控制很嚴格,不準仿造。后來我們掌握了技術,于1922年在上海開始仿造,廠名為'岑南德記臺秤修理廠';1926 年南洋華僑陶志祖在上海開辦了'陶記磅臺秤修理制造廠',修理并制造臺秤,秤的承重件都是鑄造的,標尺是鑄銅件,承重轉換件為'球式';1931年日本產品進入中國,他們用的承重轉換件為'刀式',由鑄刀改為鑲刀(1963年起草并于1965年批準的臺案秤國家試行標準均采用鑲刀式結構)。
全國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將日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留下的 幾個度量衡制作所收歸國有,并由輕工業部歸口管理電子秤工業。據1952 年統計,當時電子秤工業只有15個國營企業,而員工總計僅有2100多名, 200人以上的有長春、沈陽、南京等度量衡廠,其余均為百人以下,zui小的寧夏度量衡廠只有6個人。這些小廠的廠房破舊、設備簡陋,僅有 8家能生產臺、案秤,其余只能生產木桿秤;當時統計的私營企業多達 2379個,但大多數是兩、三個人的小作坊,這兩千多個私營企業總共有鏇(車)床30臺、鉆床 55臺、砂輪55臺、刨、銑床各1臺;當年統計的臺、案秤總產量為12,869臺,木桿秤30,573支。這就是新中國電子秤行業起步時僅有的基礎。
從1983年中國電子秤協會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間,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電子秤工業的管理體制、行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水平以及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更是變化巨大,遠非昔比。據"八五"計劃 末期(1995年)統計,全國電子秤生產廠家達到300多個,固定資產約9億元,職工隊伍超過4萬人,年產各類電子秤總計333.8萬臺,為"七五"計劃末年(1990年)的1.8 倍;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6.5億元,實現利稅1.7億元;銷售增幅高于產值增長,上繳稅金增長高于利潤增長,行業運行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九五"期間,行業管理進一步加強,產品結構調整力度明顯加大,技術水平迅速提高,電子秤工業攀上的高峰,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別二十世紀,據2000年底統計,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了電子秤企業,生產廠家逾600個(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合資及獨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分別占企業總數的5%、25%、7%、6%,其余為民營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達28億元、凈值16 億元,各類電子秤總產量達到560萬臺,工業總產值達到23.8億元,實現利稅2.6億元;據海關統計,2000年電子秤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3,665 萬美元,比"八五"計劃末期增長2.1倍;現行標準錄入的各類電子秤都有了電子產品,部分電子產品已達到九十年代初、中期技術水平。國家對電子秤工業予以足夠重視和多方面的支持,據不*統計,截至"七五"計劃末期,國家通過輕工業部(含二輕工業部)撥給電子秤工業的投資累計37,360余萬元、外匯1,000多萬美元。縱觀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子秤"這個原先在人們印象中以木桿秤為標志的計量器具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令我們全行業感到鼓舞和自豪,也令許多外國同行感到驚訝和欽佩。中國電子秤業已經走出,融入世界,在新世紀中,昂首闊步,攀登新的高峰。
欲知更多蘇州電子秤相關信息,歡迎您訪問:http://www.szjinzuan.com/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